林芝市科学技术局
按照《林芝市各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要求,现将2025年度林芝市科学技术局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落实情况公开如下。
一、工作任务
任务1:负责将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基金等)予以统筹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落实情况:我局立足林芝自身独特的高原生态禀赋与特色农牧资源优势,以“因地制宜”为核心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锚定科技赋能与绿色低碳的方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是投入资金270万元,立项支持西藏鼎峰环保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可回收固废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示范》项目,该项目针对工布江达县固体废物处理现状,本项目围绕高原地区固废处理难点,研究适应高原环境的收集、分类、压实、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将废塑料转化为塑料制品,其余固废经压实后出售资源化利用。建设固废综合处理生产线,探索高效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处理方法,形成适宜当地环境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推动技术成果示范与应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和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高原生态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投入资金600万元,立项支持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雅鲁藏布大峡谷米林段蚋类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防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聚焦雅鲁藏布大峡谷米林段蚋类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防制策略研究。通过系统采样与分子鉴定,构建蚋类物种名录和数据库,明确优势种发生规律。同时,评估其对人类及生态系统的潜在病原危害,研发适合高原环境的综合防制技术。该项目经过11个月的监测已了解掌握蚋类成虫昼夜消长趋势、季节消长趋势,项目实施后2025年8月份以后很少见到蚋虫的活动,成效显著。
任务2:负责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产学研结合,支持重点生态环境平台建设,组织开展重大生态环境平台建设,组织开展重大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攻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落实情况:通过先行先试的实践,主动探索创新突破,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攻关高原特色领域的技术瓶颈。一是投入资金73.98万元,立项支持宁夏大学、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所联合实施《林芝市非耕地设施蔬菜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该项目通过研发非耕地素沙培栽培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究与素沙培适配的最佳缓释肥配方,开发具有藏区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专用配方肥、抗病抑菌微生物菌剂与菌肥,确定非耕地设施蔬菜宜机化栽培农艺参数,建立非耕地设施蔬菜宜机化长垄栽培生产标准,形成宜机化高效生产模式并大面积示范推广。二是推动自治区级水风光储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成落地,提升林芝清洁能源领域创新水平,构建清洁能源创新平台体系。2023年投入专项资金120万元立项支持西藏自治区水风光储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频繁干湿交替诱导薄壁结构水工混凝土缩胀变形机理及减缩抗裂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以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为控制参数,研究薄壁结构水工混凝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变形机理,建立开裂风险预测模型,研发全过程的减缩与抗裂技术。现已完成验收,研究成果为高原环境薄壁混凝土早期抗裂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工程意义显著。2024年投入专项资金35.3万元立项支持西藏自治区水风光储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实施《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深厚覆盖层坝基长期变形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项目,该项目基于室内流变试验,长期变形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数值模拟工作,旨在定量分析覆盖层坝基全生命周期的沉降变形,提出控制大坝长期沉降变形的工程措施,为水电站的设计与长期运营安全性提供基础和保障。三是据统计,目前林芝市共有野外台站10个。其中国家级野外台站3个,自治区级野外台站7个,包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及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共有重点实验室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包含西藏自治区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西藏高原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及西藏自治区高寒植被生态安全实验室等。此外,2022年1月25日,国家林草局正式批准建设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同年7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对完善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体系、提供湿地保护修复科技支撑意义重大。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雅尼湿地站)依托西藏大学建设和运行,坐落于林芝市中南部巴宜区与米林县交界处的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三角洲地带。该区域湿地总面积达5373.1公顷,具有典型的高原河流湿地特征以及独特的高原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目前,已建成覆盖水、土、气、生等4类要素的综合观测网络,已配置价值约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2023-2024年购置),全面满足湿地生态观测研究需求。
任务3:配合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发展。
落实情况:一是强化政策辅导、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为落实企业创新主体责任,规范科技项目申报,积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科技金融支持政策落实落地。4月24日,市科技局邀请自治区科技厅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领导、专家赴林芝开展林芝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型企业申报培训会,全市各创新型企业代表、7县(市、区)科技局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线上或线下会议。会上,从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和科技金融支持政策进行解读,各参与单位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投入研发经费积极性,为企业康健有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落实市委“11364”发展要求和“两地五区”建设目标。市科技局2025年度三批立项支持23个科研项目,(其中:校地合作专项1个,医疗专项1个),总资金4902.76万元(其中专项资金3705.56万元、自筹资金1197.2万元)。其中支持西藏鼎峰环保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藏野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藏鲜达食品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专项资金1903.77万元,占总立项专项资金的51.38%。
任务4:负责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与修复等相关科学研究。
落实情况:一是2024年以来,市科技局持续跟踪服务科研项目开展,有序推进高黎贡山地区生物生态安全研究,进一步摸清底数,为生物生态安全保护提供科技支撑。2022年支持西藏农牧学院、市水利局、市气象联合实施《伯舒拉岭生物调查与生态监测》建设项目,落实专项资金200万元,开展伯舒拉岭生物生态本底调查,以解决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水文等本底不清楚的现实问题。这也是首次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生态环境状况开展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将对丰富西藏生物多样性基础资料、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及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已于2025年4月结题验收,共观测到种子植物2696种,苔藓植物248种,鸟类132种,蝶类80种,微生物7122种;收集保存生物标本1000余份和土壤样品196份;建立了植被-气候-水文长期监测站8处;各类影像资料近80G、气象数据6个月。二是主动对接自治区科技厅、服务配合专家团队到高黎贡山(伯舒拉岭)地区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工作。2024年以来,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科考28支科考队、293人赴察隅县开展生物技术研究活动的备案和安全管理等工作。协调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在巴宜区、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等区域内开展进社区、进中小学科普讲座主题活动20余场次。三是10月22日,根据市生态环境局下发的《关于转发<关于转发<关于贯彻落实中直调研组意见和工作要求的通知>的通知>的函》相关要求,经与相关人员沟通,提供《BSLL生态安全与生物资源监测研究》相关建议项目1项。
任务5: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落实情况:落实林芝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与关键举措。推动这一制度的全面实施,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和制度保障的重要实践,对于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我局作为配合单位,下一步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科技创新资源不足。林芝科技发展吸引和聚集创新资源的能力较弱,原始创新转化低效,科研机构、高校人才团队基础研究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产学研用融合不深,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对缓慢,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项目申报数量较少,制约了科技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部分企业对科技绿色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聘用科研人才占比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导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受限。
三、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主要在清洁能源与绿色工业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大科技绿色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更多绿色创新成果。
(二)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强化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方面。深入开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使新技术、新产品等得到广泛应用,全社会共享绿色科技成果。
四、2026工作规划
(一)加大科技项目推进与管理力度。一是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利用开发等相关内容纳入2026年科技计划予以统筹支持,做好项目评审立项工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强化项目全周期进度管控。以任务书为遵循,督促承担单位制定节点清晰的攻坚计划,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通过定期研判、动态跟踪,精准破解项目实施中的堵点难点,确保按既定目标高效推进、如期验收。三是健全经费管理全链条体系。深化经费管理机制改革,构建“制度规范—过程监管—结果评估”闭环体系,强化常态化监督与动态核查,开展经费使用专项审计与效能评估,严肃纠治违规行为,确保经费使用安全规范、集约高效。四是从严抓好项目验收质效。前瞻部署验收全流程工作,从严审核验收材料,严守规范程序组织验收,确保验收过程科学公正、标准统一。对验收未通过项目,明确整改时限与标准,限期整改。对整改仍未达标的,严格依规处置,切实守住项目质量底线。
(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关键领域技术需求,引进优势科研团队力量协同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提供精准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引入项目绩效管理评价,确保项目有效实施、资金高效利用,目标及成效能够达到科研预期。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重大项目牵引作用,推进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发挥自治区级水风光储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平台作用,提升林芝清洁能源领域创新水平,构建清洁能源创新平台体系。
特此报告。
林芝市科技局
2025年11月28日
友情链接:
林芝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六纪检监察组
负责综合监督:
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林芝广播电视台、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文物局)、市外事办公室(市边界事务协调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职业技术学校等11家单位。
办公地点:市委宣传部501室、502室
联系电话及传真号码:0894-5893315
区内电话举报请拨打:12388
区外电话举报请拨打:089112388